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部委员会换届工作会召开

发布时间:2019-12-02 来源:中国公路学会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主办,中国公路学会承办,国内外交通运输科技组织共同支持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已成为交通运输界重要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在2019年11月30日召开的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部委员会换届工作会上,三家主办单位代表分别致辞,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会议由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秘书长、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主持。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主席、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出席会议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秘书长、中国公路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刘文杰主持会议

让大会呈现出创新的光芒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巡视员邹力表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已成功举办了三届,三年来大会在引领交通运输科技创新和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已经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交流平台。有目共睹的成绩,凝结了学部各位委员的智慧和心血。学部委员会汇聚了国内外学术和科研领域的一大批专家学者,不仅是推动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迈向新台阶的人才保障,更是交通运输行业重要的智库。


交通运输部科技司副巡视员邹力

  邹力表示,交通运输已成为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焦点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与交通运输行业加速融合,催生出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展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党的十八大以来,交通运输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交通装备制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一批重大工程得到世界的关注和认可。但是,我们还面临着基础创新能力不足、部分关键技术尚不能完全自主等现实挑战。在从交通大国向交通强国迈进的过程中,交通科技创新需要由跟跑、追赶为主,转入跟跑、并跑、领跑并存的新阶段,这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新一届学部委员会将凝聚更多的行业智慧,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带来更大的影响力。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程院三局副局长高战军在致辞时表示,中国工程院作为大会主办方之一,重视并全力支持办好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院士担任大会组委会主席,副院长何华武院士担任大会组委会副主席,傅志寰、周绪红院士担任大会学术委员会主席,还有很多院士在大会组织机构中担任重要职务。在今年6月召开的2019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上,何华武副院长在主会场作了题为《中国高铁发展与技术前沿》的主旨报告,受到各界广泛关注。大会期间,中国工程院还连续三年主办了“交通强国论坛”,并作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的一部分,成为大会最受关注的论坛之一,仅“交通强国论坛”,就有十几位院士参会讨论或发表演讲。几年来,中国工程院院士们在大会上围绕政策制定及解读、交通强国战略落地与实践、交通规划理论方法创新等交通运输领域的热点话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成为大会学术交流非常精彩的部分。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工程院三局副局长高战军

  高战军表示,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以学术创新、探索引领为前提,以国际视野、未来眼光组建学部委员会,汇集了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交通领域优秀的专家学者,集合五洲四海的精英智慧,用前沿尖端的科学技术支撑大会,有力保障了大会取得丰硕成果、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希望各学部委员在大会上展示最新科研成果,并像吸铁石一样把周围的人才智慧吸纳到大会上来,进一步策划和组织好学术论坛和成果发布,让大会呈现出创新的光芒,把大会打造成为国际交通领域的科技集散地和交流平台。中国工程院愿与中国科协、交通运输部、所有承办协办单位以及学部委员通力合作、一起努力,助力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再上新台阶。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处长邓帆表示,中国科协从2017年开始主办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大会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搭建了一个酝酿创新、引导创新、展示创新和实施创新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中国科协是政府领导下的群团组织,围绕学术交流、科学技术普及和智库建设,长期为科技工作者服务。当今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深入演变,以科技创新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破解各国关心的重要全球性问题的必由之路。用全球化视野进行交流沟通,是中国科协重点关注的方向,世界交通运输大会也是中国科协重点打造的国际交流平台之一。希望大会学部委员会在面向世界建设科技强国的形势下,能够对标国际一流,加强自主创新和人才培养,同时弘扬科学家精神,努力使学部委员会成为引领学术前沿的阵地,发挥智库作用,扩大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术部学术交流处处长邓帆

第二届学部委员会三大特点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运行中心副主任赵井卫在会上介绍了学部委员会换届的具体情况。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部委员会是大会学术建设、协调与管理的专门机构,是确保大会“学术性、综合性、国际性”的重要保障,是提升学术质量、科技水平的重要载体,也是打造国际一流学术会议的核心要素。

  据介绍,2017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创办伊始,借鉴国际上同类学术会议的机构设置模式,搭建了组委会、执委会、学术委员会(下设学部委员会)的学术机构框架。其中学部委员会设公路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运输规划、水上运输、轨道交通、航空运输、交叉学科八个学部,具体负责学术交流活动策划和组织,每届任期为三年。

  2019年8月,第一届学部委员会届满,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以学科优势显著、所在学校支持、个人工作积极性高为基本标准,通过深入细致的意见征询、反复研究和比较遴选,确定了9位学部主席人选,8所学部秘书处牵头院校,并明确了16位行业著名高校在任校领导担任学部委员会的主席、副主席。

  与第一届学部委员会相比,第二届学部委员会有以下特点:一是局部进行了优化,将结构工程学部分为桥梁工程和隧道工程两个学部,由8个学部变为了9个学部;二是学部建设与院校学科发展相结合,设学部秘书处,新一届委员会更具权威性、代表性与号召力;三是学部的工作职责进一步明确,计划性更强,组织保障将更有力。

  据悉,第二届学部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包括四方面内容:一是对大会学术交流国际化、品牌化建设中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综合性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向组委会、执委会反馈咨询意见和改进建议;二是研究确定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审议各学部的年度工作计划,以及跨学部、学科交叉工作的协调;三是审议批准学部的增设、合并、裁撤方案,以及学部设立的各种奖项的终审和批准;四是促进学部委员会内部院校交流的机制化,积极推动国际性的学术交流合作。

努力开创学部委员会工作新局面

  会上,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部委员会主席、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教授做了题为《打造权威学术组织,提升大会学术水平,努力开创学部委员会工作新局面》的学部委员会工作报告。


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部委员会主席、长安大学校长沙爱民教授作工作报告

  沙爱民首先对第一届学部委员会三年来开展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进行了回顾。第一届学部委员会由公路工程、结构工程、交通工程、运输规划、水上运输、轨道交通、航空运输、交叉学科8个学部组成,学部下设54个学科、206个技术委员会,共有学部、学科、技术委员会主席473名,委员1347名,基本做到了所有交通运输方式、主要学科方向、重点研究机构、各类从业人员四个方面的全覆盖。《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学部委员会工作职责》经逐年修订日渐完善,一个学科设置合理、组织结构完整、职责义务明确、保障措施有力的学术机构基本形成,为三届大会的成功召开发挥了重要的学术保障作用。

  在学术引领性方面,大会的学术引领性逐渐获得行业的关注和认可,投稿论文的数量和质量逐年提高。为解决会议论文的“出口”问题,各学部利用自身优势,积极争取将大会优秀论文推荐给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目前与大会有合作关系的期刊为22家,其中SCI期刊3家,EI期刊5家,中文核心期刊10家,行业类期刊4家。

  同时,沙爱民指出了学部委员会需要改进的几个问题:一是学部发展不够均衡,学科划分需进一步优化;二是大会论文学术水平亟待提高,学术的引领性、权威性、代表性有待加强;三是学部工作内容单一,委员们对于组织的身份认同感较弱,需要充实工作内容、制定发展规划。       

  报告中,沙爱民重点介绍了第二届学部委员会的工作目标:一是加强学部组织建设,各学部将在充分考虑第一届学部委员会工作基础上,尽快完成学部组织建设,团结老委员,优选新委员;二是提升会议论文质量;三是创新会议组织形式;四是发布权威学术成果。学部委员会要以《交通强国建设纲要》为指引,贯彻落实中国科协、交通运输部、中国工程院三家主办单位的相关指示精神,对标国际一流学术交流会议,在“学术性、综合性、国际性”三方面找差距、补短板,在大会学术水平提升方面发挥好作用;瞄准技术前沿和研究热点,将学部委员会与院校的学院建设、学科建设深度融合,确保大会发布的成果或组织的论坛具有科技引领性和技术先进性;不断加强学部委员会自身建设,为委员打造交流发展的平台,为委员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把学部委员会办成“委员之家”,加强向心力和凝聚力,开创学部委员会工作新局面。

  围绕学部和大会下一步的发展,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执委会主席、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翁孟勇做总结发言,他衷心感谢学部委员会委员对过去三届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大力支持,强调学部委员会对举办世界交通运输大会至关重要。他提出创办世界交通运输大会的初心:打造助推中国乃至世界交通运输发展的平台。他说,“世界交通运输大会是开放的平台,是交通运输行业工作者共同的平台,大家可以在这个平台充分发挥。要打破交通学科间的行政壁垒,更加注重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希望大家积极出谋划策,共同呵护世界交通运输大会健康茁壮成长”。


与会代表提出了很多很好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