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宋扬带来西安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的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21-08-30 来源:中国公路学会

 

近几年,国家连续出台《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等政策,将包括轨道交通在内的新基建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大兴机场线时强调,城市轨道交通是现代大城市交通的发展方向。发展轨道交通是解决大城市病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绿色城市、智能城市的有效途径。

在推进轨道交通高质量发展方面,西安这座城市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具有较高的借鉴和学习价值。世界交通运输工程技术论坛(WTC2021)上,西安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扬在“第一届交通枢纽经济与轨道交通运营服务论坛”中介绍了“西安做法”。

  一是坚持“三个融合”,强化轨道交通的引领作用。
      所谓“三个融合”,即四网融合、建管主体融合、生活方式融合。在四网融合方面,西安市创造性地提出“两类四层”概念。其中,“两类”指城轨类和国铁类;“四层”指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铁路系统、城际铁路系统、高铁铁路系统。四网融合即这“四层”的融合,建立“互联互通、跨线运行”的市域快线网络体系,高效衔接轨道交通网络与城市交通枢纽,实现西安都市圈1小时到达的时空目标。在建管主体融合方面,集中优势资源,搭建平台,接管机场城际,实现一体化运营与管理;探讨地铁、城际、云轨、有轨电车等不同建管主体统筹管理、一体推进的高效能治理体系。在生活方式融合方面,编制国内首部《西安城市轨道与城市融合设计导则》;在车站出入口打造集市民服务、微型书吧、文化展台、便民餐车、共享驿站等功能于一体的城市“微中心”。

 二是坚持问题导向,技术创新支撑。
      西安轨道交通建设不但要面对工期压力,还有文物保护、地裂缝、湿陷性黄土(饱和软黄土)等“特殊考验”。在解决线网与文物保护的问题上,由于西安轨道交通下穿、侧穿众多国家级文物,为此提出了“近而不进”的文物保护理念,研发了古建筑微变形和振动控制等关键技术,采用平面避让、加大埋深、隔离保护、特殊减振等措施,构建了轨道交通文物保护体系,实现了建设运营与文物保护和谐发展。在解决线网与地裂缝的问题上,结合西安轨道交通穿越的14条地裂缝开展了4项专题研究,确定了综合防治创新举措,有效保障了建设和运营安全,1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相关领域空白,取得了10项国家专利。在解决湿陷性黄土(饱和软黄土)问题上,进行大厚度湿陷性黄土浸水试验,在饱和软黄土地层大断面浅埋暗 挖隧道,下穿火车站咽喉区道岔群。

 三是以人为本,助力高品质生活。
       坚持以乘客出行需求为导向,加快智慧城轨建设。2018年1月,在国内率先开通了全线网扫码乘车功能。采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及信息挖掘等前沿技术,打造数据集成研讨厅,覆盖“服务、运营、安全、管理、建设”五大领域,实现了基于云平台的智轨地铁系统。

 四是形成系统思维,实现机制创新。
      建设陕西省轨道交通创新研究院“1+N”创新平台,由市轨道集团主导,按照“1+N”模式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及省内外轨道交通领域相关龙头企业共同组建轨道交通创新平台,推动西安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五是发展枢纽经济,推动可持续发展。
      开展了丹凤门广场及周边市政配套建设项目,2021年5月31日,火车站新建北站房投入使用,丹凤门地下广场也将逐步投入使用;增设了集铁路、地铁、公交、出租、私家车五位一体的地下接驳系统工程,实现了国铁、地铁、市域铁路“多网”融合,真正打造了一个综合线网和路网的立体交通枢纽。开展了高铁东城片区综合开发项目,基于新时代“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践行手段,致力于将西安东站打造为“站城协同新典范,中国客站新标杆,绿色建筑新模式、高铁站房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