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西安构建“6+5+6+1”现代产业体系 ——访西安市投资合作局局长黄瑜晖

发布时间:2021-08-31 来源:中国公路学会

“十三五”以来,西安交通运输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西安咸阳机场联通全球37个国家,全市高铁通车里程223公里,公路总里程13386公里,全市建设改造农村公路4128公里,在智慧交通建设方面推动“互联网+交通”深度融合。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西安已初步形成了内外通道互联互通、枢纽节点功能完善、网络布局科学合理、运输方式衔接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为打造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引领着西安实现了由“不沿海不靠边的内陆城市”向“面向‘一带一路’开放前沿城市”的华丽转身。

得益于交通运输建设速度逐渐加快,西安市的经济活力不断提升。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亿元、增长5.2%。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稳步推进,“6+5+6+1”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壮大成势,6大支柱产业总产值突破4000亿元、增长23.7%,5大新兴产业和6大生产性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8.5%和7.5%。

取得这些成绩,是因为:

一是战略机遇叠加。西安是除北京、上海之外,第三个从国家层面明确建设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全国9个国家中心城市之一,拥有共建“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三大机遇,在国家战略中充当重要角色。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西考察,专门提出了西安要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将西安定位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西安被赋予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港站”“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等多重使命。未来西安将成为连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及国际运输通道的核心节点之一,可以预见,西安在未来国家整体布局中,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地位作用更加凸显。

二是交通优势明显。西安位于大地原点,承东启西、连接南北。2小时航空圈、8小时铁路圈和1日公路圈,辐射着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北方第二大门户枢纽机场,现已开通国内、国际航线377条(其中国际航线91条),是西北首个144小时过境免签城市。西安北站是亚洲规模最大的高铁客运站,未来将建成“四主一辅”客运格局(以西安站、西安北站、西安东站、新西安南站为主要客站,阿房宫为辅助客站的“四主一辅”客运枢纽布局),“米”字型的高铁网将更加完善。“二环十二辐射”高速公路网基本完成,形成辐射全国的高速公路网络格局。西安拥有国际国内唯一具有双代码的陆港,开行的中欧班列“长安号”已覆盖“一带一路”45个国家和地区,2020年开行量达到3720列,已成为“运行时效最快、智能化程度最高、覆盖线路最广、服务项目最全,综合成本最低”的精品班列。

除了快行系统的建设之外,西安近年来也在致力于生态慢行系统的建设,其中“三河一山”绿道被央视报道。绿道以灞河、渭河、沣河和秦岭丰富的自然历史人文资源为依托,是一条集骑行、步行、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慢行系统。全长293公里,沿途串联了103个生态景点和42个人文历史遗址,100多个休憩驿站,为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绿色生态长廊,体现了西安“背山面水、八水绕城”的城市格局,使得西安成为一个更加宜居宜业的国际化大都市。

三是科创资源富集。西安拥有普通高校63所,在校大学生130万,每年毕业30余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0余万人,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6家,两院院士60人,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2020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比5.17%,位居副省级城市第1位,发明专利授权量41387件,技术合同成交额1648亿元,科教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大学,其前身是西安公路学院,是亚洲第一所专门培养公路交通高级人才的高等学府,是国家首批“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国家“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被誉为公路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顶尖交通领域人才。其交通运输工程专业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在全国名列前茅。我想在座的各位对拥有“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世界最长海底沉管隧道”“世界最长钢结构桥梁”等多个世界之最称号的港珠澳大桥,一定不会陌生。这座桥的总工程师苏权科就是毕业于西安公路学院(现长安大学)桥梁与隧道专业。这座闻名遐迩的大桥具有浓浓的西安元素——长安大学的师生和科研力量深度参与了港珠澳大桥的建造全过程,海底沉管隧道的沉降和接口变形实验、港珠澳大桥的通风系统都出自长安大学;西安的国测一大队,解决了港珠澳大桥的测量问题;中交一公院旗下的西安方舟工程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担任了港珠澳大桥设计图纸的审查、桥梁阶段施工阶段的监理及全桥的桥面铺装沥青路面工作;中交第二公路局承担了港珠澳大桥跨径最大的通航孔桥——青州航道桥的建设工作。

四是营商环境优质。近年来,西安市推进放管服改革,8600多个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500多个高频事项实现“一网通办”。开通了容缺办理、文勘前置、并联审批等绿色通道,落实每月调度、每季观摩、日常督导考核等推进机制。2020年,国内商用车龙头企业陕汽集团新增投资的10万辆重卡扩能项目,24天完成1000亩用地的征迁,刷新了“西安速度”,也再次彰显出了西安营商环境的优越性。在首部国家报告《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西安获评“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近年来,西安市重点围绕“十项重点工作”,着力构建“6+5+6+1”(做强电子信息、汽车、航空航天、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食品和生物医药等六大支柱产业,做大人工智能、增材制造、机器人、大数据、卫星应用五大新兴产业,做优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研发设计、检验检测认证、软件和信息服务及会议会展六大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发力发展文旅产业融合)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在智慧城市体系建设方面,西安市未来计划构建“545”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即构建资源、技术、应用、服务和管理等五个体系。打造城市综合运营、智慧城市支撑、公众生活服务和产业创新发展等四大能力,实现信息全面透彻感知、数据开放共融共享、城市治理精准精细、为民服务便捷高效、产业经济快速发展等五项目标。

在高端装备制造方面,西安市未来计划以工程机械和轨道交通装备等为重点,打造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建设智能测控西安产业园、三一产业园、临潼渭北装备制造业集聚区等,重点推动盾构机、大型铺路装备、矿山装备等成套专用装备研制,推进城轨、城际车辆整车制造和维修。

在新材料方面,西安市未来计划以超导材料、铝镁新材料和太阳能光伏等为重点,打造新材料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稀有金属材料、超导材料、陶瓷基复合材料、高性能金属复合材料、空天复合新材料、3D打印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基地,推动高性能航空新材料、电子级硅材料、平板显示材料等规模化生产。

在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方面,西安市未来计划打造通达国际、辐射大西北、服务关中平原城市群的对外门户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国际一流航空枢纽,打造全球航空网络体系的重要节点。加快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完善“米”字型高铁网。加快完成轨道交通建设,建设“轨道上的西安都市圈”。优化道路交通体系,形成一体互联、高效通达的国省公路骨架网,全面加强次支路网规划建设,持续提升道路交通网络通达性。

智能客服

大会手机端

微信扫描

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

加入会员

微信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