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地铁低碳减排App上线让“碳中和”更贴近生活 ——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多款个人碳账户系统及碳交易平台App

发布时间:2021-08-31 来源:中国公路学会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要求下,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迎来绿色发展新机遇。

目前,苏州、南昌、大连、天津、无锡等城市争相上线地铁低碳减排应用场景,上线低碳电子图书馆,打造“书香地铁”运营名片,为出行者提供伴侣式产品和服务,积极探索建立碳普惠机制,致力推动建设城市个人碳账户系统及碳交易平台。

以苏州为例,早在2020年4月,苏州轨交集团联合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八维通”)推出全球首个地铁乘客个人碳账户管理系统,乘客只需通过地铁官方客户端“苏e行”App开通碳减排功能,每一次地铁出行都将被纳入个人碳减排账户,并获得相应减排量。乘客凭借累计碳积分即可免费借阅5000册优质电子图书。截至目前,苏州地铁乘客碳账户开通量将近100万个,已累计核发超过200万公斤的个人减排量。

这是全球首个将地铁乘客的“环保行为”兑换为“实质商品”的公益活动,旨在开辟一个公众可以轻松参与中国碳减排事业的创新模式,为全球可持续发展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改善贡献力量。

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八维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杨宏旭博士指出,个人碳交易是推动碳中和的重要动力。通过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应用,不仅能唤醒公众的绿色出行、生态保护意识,携手共同应对城市拥堵和全球变暖的威胁,还可以助力城市轨交行业绿色低碳化、数字智能化发展,推动全行业节能减排、降本增效,促进公共交通清洁化、低碳化、高效化发展。

无锡轨交“碳中和”:每年减排25万吨

6月5日,无锡地铁与八维通合作推出“码上行”App碳减排功能上线公测。市民只要打开“码上行”App,在“我的”页面中点击“个人碳减排”,确认参与后会生成市民个人碳减排账户,通过“码上行”扫码乘坐地铁的里程数将被换算成碳减排量累计入账户。

“每搭乘一次地铁,产生的绿色效应都将转化成减碳克数显示在个人账户里,这样的仪式感更能激发市民参与热情。”无锡地铁集团运营分公司负责人介绍,减排碳量数值是以燃油客车出行作为基准线情景确定其碳排放量,根据地铁出行场景的相关能源消耗数据确定地铁情景的碳排放量,两者相减得出碳减排量。

2020年一年,无锡地铁约有8700万人次乘坐,根据无锡目前碳减排的测算标准,约产生碳减排量8.7万吨。

“碳减排量从个人账户到规模线网形成产业碳资源流通闭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未来,碳减排个人账户将结合乘客碳减排账单、积累量完善平台功能,逐步推出线上“碳交易”。例如,用碳克数抵扣出行费用、兑换礼品,还能参与现场体验、线上文化之旅等游戏活动,让市民轻松便捷地参与到个人碳减排行动中来,形成有效激励、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体系,市民也将真切感受到碳减排账户带来的经济效益。

地铁集团负责人介绍,基于当前科学的评估方法,结合无锡市民出行习惯,2021年底有4条轨道交通线路、115公里运营规模的情况下,预计可达到年出行量近2亿人次、23亿公里运输里程,将减少年碳排放25万吨。

“未来,随着无锡地铁线网规模逐步扩容,市民绿色出行覆盖面更广,不仅个人‘减碳账户’数值可观,无锡地铁也将成为践行碳达峰、碳中和的‘排头兵’。”无锡地铁集团相关负责人描绘了网络化运营时代,轨道交通发力“零碳城市”的广阔前景。

“以人为本”,打造城市级个人碳交易平台

作为苏州、无锡等城市轨交个人碳账户系统的实际运营者,八维通布局了一盘大棋。

2017年1月,八维通由中国中车和中国银联合资设立,是最早涉足地铁移动支付的高科技企业,包揽全国第一、第二例轨道交通二维码乘车全线开通案例。八维通现已上线运营34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和城轨易行项目,19个城市公交数字票务系统,业务模式现已覆盖景区、公交、高速、通卡、加油等众多场景,市场规模在同行业遥遥领先。

近年来,八维通积极探索“基于绿色出行场景个人碳排放积分系统开发与运营”,通过用户低碳行为记录、减排量计算、个人碳账户体系建立,打造了围绕个人碳减排数据管理、基于完整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生态价值链,并建立了包括减排场景识别、计量标准、数据核算核查和审核机制等在内的操作规范。

而即将在6月25日发布的“城市级个人碳账户系统及碳交易平台”,将在苏州、无锡、常州同时上线,从而实现三地轨交碳账户数据互联互通、跨城使用。依托于国内首部个人碳减排方法学,首次实现居民低碳生活场景的有效度量、激励、跟踪、监督;通过引入企业碳中和付费行为,确保个人减排量得以发行、分发、赞助、兑换、清结算、监管等环节,从而实现市民碳普惠与企业碳中和的有效闭环。

该方法学算法标准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核通过后,将结合标准的具体要求,根据用户的轨交行驶里程、频次等相关信息来计算碳减排量,并进行认证。

八维通创始人杨宏旭博士介绍,未来计划覆盖“P+R”共享停车、垃圾分类、电子办公、网络购票等众多场景,帮助更多市民培育低碳减排生活方式,实现并管理低碳价值,打造个人与企业之间的绿色通道,保障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同济大学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未来交通联合实验室主任杨晓光教授表示,城市级个人碳账户系统及碳交易平台方案融合金融属性、公益属性、共享属性于一体,全方位采集轨交地铁用户绿色数据,按标准折算成碳减排量并进行积分,给予激励政策,引导客户自觉践行绿色生活理念,在全国尚属首创。

此举将有望建立中国公共交通行业首个碳普惠账户标准系统,为推动公众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加速全面“碳中和”迈出关键性一步。